曼德拉曾經說過,生命最大的榮耀不是從來沒有失敗,而是每次失敗后的不斷奮起。
達爾文則在進化論中指出,一個物種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,不一定是最強大的,也不是最聰明的,而是最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。
第一,復原力。
這個能力的英文是Resilience,指的是在痛苦、挫折、磨難、打擊、失敗、壓力的挑戰之下,能夠迅速恢復到正常的狀態,也有學者把它叫做反彈力(Bounce-back)。這個定義對應的是曼德拉的名言。
第二,堅毅力。
面對長遠目標時體現出的努力和耐力。達克沃思把它叫做“Grit(耐磨力)”,意思是一個人像小沙粒一樣,無論怎么碾壓,都不變形、不走樣。這個定義對應的是達爾文的名言。
第三,創傷后成長。
從失敗中學到成功的經驗,從打擊中得到進取的力量。這個對應的是尼采的名言。
心理學家Tedeschi將這種成長稱為創傷后成長,PTG(Post-traumatic growth)。大家應該比較熟悉PTSD,創傷后的應激障礙。其實,只有部分的人在創傷后有應激障礙,大多數人其實有一種創傷后的成長。
繼而,我將這個過程稱為創傷后成長與發展 PTGD(Post-traumat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),不僅包括恢復“正?!?,還包括將逆境作為通向成長和獲益的途徑。
我們中國流行一句話,“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。我認為這句話非常短視。人生并不是短跑,而是一場馬拉松,在馬拉松里面起跑線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堅持。
年輕的時候我們拼的是體力,中年我們拼的是腦力,但真正能夠走到最后的人,靠的一定是心力,也就是心理韌性。